★ 《巴菲特財報學》、《明日的代價》作者極力推薦 ★
黃金、美元、比特幣,誰會是全球貨幣體系的未來?
世界秩序的動盪與重構,源自法定貨幣不可避免的崩壞。
當金融系統不再為你存在,財務自由也將成為空談!
*川普掀起貿易戰,癥結其實在於貨幣系統?
*全球經濟大變局,美元會維持獨霸,還是世界走向多極化?
*貨幣技術的每次進步,都勢必帶來權力結構的重組?
*當人民的戶頭存款變成政府的籌碼,我們還剩多少自由?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美元成為霸權的代價
川普2.0時代開啟,國際局勢再次動盪,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貿易逆差或美債到期嗎?錯!根本的原因在於貨幣體系!美國身為世界儲備發行國,穩坐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世界近160種貨幣,以各種方式依附其上。美國從這種體制得到大量好處,卻也付出極大代價。
1944-1971年的布列敦森林系統,長期下來耗盡了美國的黃金儲備。1974年至今的歐洲美元/石油美元系統,壓低了美國出口的競爭力,逐漸掏空其工業基礎。為了替全世界供應必要的美元,美國不斷出現貿易赤字。幾十年下來,讓美國再也不適合維持當前的霸主地位。
▍當法定貨幣必然面臨貶值,我們的財產誰來保障?
近百年來,美元持續貶值;2019-2024年間,美元的購買力更是下跌近三分之一。長年的通貨膨脹,讓股市數字飆漲,帶來難以想像的超長牛市,卻也讓人民手中的資產不斷地被稀釋、縮水。為什麼?
因為對握有貨幣發行權的政府來說,刻意讓貨幣貶值(在缺乏足夠儲備情況下「印鈔票」),是應對統治期間各種危機的方便法門。透過這種手法,就可在不加重稅賦的情況下因應各種支出,既避免激起民怨,又能應付財政需求。在繁榮的假象中,人民的錢包卻愈來愈薄……
▍貨幣體系其實是個大帳本?從科技視角探討全球金融的未來
全球的錢都因此出了問題,而這不只是開發中國家的災難。美國、歐洲、亞洲……即使你生活在看似穩定的金融體系中,你的資產也在被悄悄侵蝕。要想解決當前貨幣體系的困境,除了依賴美元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本書橫跨金融科技與系統工程視角,帶你看懂我們的錢為何「越來越不值錢」,以及金融權力如何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這不是一本講比特幣的書,也不是炒股祕笈,而是一本從歷史、科技與結構角度出發,揭示「錢」到底是什麼、又為何在今日徹底崩壞的重量級著作。
關於作者
琳.奧爾登(Lyn Alden)
在X(推特)上廣獲76萬人追蹤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聚焦於分析貨幣系統與能源市場,為散戶與機構投資人提供相關研究。
除發表研究外,奧爾登也是天鵝網路公司(Swan.com)的董事,並在自我之死資本公司(Ego Death Capital)擔任顧問。她與投資人與新創公司創辦人合作,協助打造次世代的貨幣技術與金融服務。
奧爾登的背景融合了工程與金融,具有電機工程學士與工程管理碩士學位,並專精於系統工程、工程經濟與財務建模。在現職之前,奧爾登在航空業任職十餘年,擔任過工程、採購與管理種種職務。
她上遍各大節目,如《雅虎財經》、《福斯商業台》、《總體之聲》(Macro Voices)、《比特幣做什麼》(What Bitcoin Did)和《區塊工作》(Blockworks)等,各大金融刊物也常引用她的意見,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環球郵報》、《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路透社》、《富比士》、《財星》和《巴倫周刊》。她在奧斯陸自由論壇、普林斯頓大學去中心(The Princeton DeCenter)和華頓商學院史蒂文斯金融創新中心(Stevens Center for Innovation in Finance)發表演說,也現身於各種投資導向與技術導向的大型研討會。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時間的代價》、《撒錢之王》、《長線獲利之道》、《先鋒榮譽董事長談投資》、《散戶的機會》等書。
目錄
致謝
導言
第1部 什麼是貨幣?
第1章 帳本是貨幣的基礎
第2章 商品成為貨幣的演變過程
第3章 黃金如何在商品戰中勝出
第4章 貨幣統一論
第2部 銀行的誕生
第5章 原始銀行體系與哈瓦拉系統
第6章 發明複式簿記
第7章 自由銀行體系與中央銀行體系
第8章 交易速度與結算速度
第3部 全球貨幣制度的興衰
第9章 為了打仗去印錢
第10章 布萊頓森林體系
第11章 石油美元興起
第12章 把混亂推到周邊國家
第13章 頭頂皇冠,必承其重
第4部 法定貨幣帳本的熵
第14章 現代金融體系
第15章 如何創造與毀棄法定貨幣
第16章 制定價格是理出秩序的機制
第17章 萬事萬物金融化
第18章 坎蒂隆效應的受益者
第19章 長期債務循環
第5部 網路原生貨幣
第20章 非政府貨幣之誕生
第21章 比特幣的貨幣化之路
第22章 加密貨幣與各種相關取捨
第23章 閃電網絡
第24章 工作量證明與權益證明之比較
第25章 比特幣的能源使用狀況
第26章 加密貨幣風險分析
第27章 穩定幣與央行數位貨幣
第6部 金融技術與人權
第28章 隱私陷落
第29章 不對稱防禦
第30章 要一個開放的世界,還是一個控制的世界
參考書目
名人推薦
如果你只能讀一本書來了解金錢,那你要讀的就是這本。奧爾登橫跨了地緣政治、世界史、人權、系統分析與電腦工程等領域,將世上最具影響力之經濟思想家的作品串聯在一起,並添加嶄新的見解。《貨幣失能》對現代金融體系的演變,提供了全面且清晰的陳述,提醒了我們,金錢從根本上來說,是攸關全人類的議題,其成本與效益每天都影響著數十億人。她提出一種統一的貨幣理論,同時認可信用理論與商品理論兩大陣營的優點,並將它們與科技和人道主義觀點相結合,以展示我們是如何走到今日,進而預測我們將走向何方。她直言不諱,揭開金融術語的面紗,讓我們看到背後隱藏的東西:個人金融自由的持續貶損,與政府權力的相應增長。《貨幣失能》告訴我們:貨幣與金融的故事,其實就是自由與控制的故事。而奧爾登也在書末,為我們描繪出自由如何在極為不利的逆境中取勝的藍圖。──艾力克斯.格拉德斯坦(Alex Gladstein),美國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首席策略長
警告!你的世界觀可能因此改變。本書透過對帳本概念的理解,帶你走過一段精彩旅程,了解經濟與社會福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可謂甫一出版即成經典!──傑夫.布斯(Jeff Booth),企業家、創投家、《明日的代價》(The Price of Tomorrow)作者
為我緩緩撥開了迷霧。傑出之作。──傑克.多西(Jack Dorsey),推特(Twitter)共同創辦人暨前執行長、Block公司現任執行長
如果可以,我會給本書六顆星。若你真想了解一個複雜的系統,那就必須從它的根本原理開始著手。很多人的問題在於,他們自認已經掌握的根本原理,但事實上他們只掌握了表面的幾層。本書從最基本的一磚一瓦開始,拓展到貨幣是如何以及為何隨時間發展而演進的全面歷史。這一堂包羅萬象的課程來得正是時候,因為我們所經歷的「滑稽世界」,似乎正是法定貨幣崩潰的直接後果。作者出色地概述了這日益嚴重的問題,但與大多數經濟學家不同的是,她實際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她向讀者介紹了分散式帳本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將基於數位信用的帳本系統,和基於傳統商品的硬通貨系統整合為一個分散的能源/貨幣交換協議。準備好大吃一驚吧!本書就是這麼精彩。──普雷斯頓.皮許(Preston Pysh),工程師暨前美國陸軍軍官、「Bitcoin Fundamentals」Podcast主持人、《巴菲特財報學》(Warren Buffett Accounting Book)共同作者
《貨幣失能》是我今年讀過最棒的一本書!──史迪格.博德森(Stig Broderson),價值投資人暨前大學財金教授、「We Study Billionaires」Podcast主持人、《巴菲特財報學》(Warren Buffett Accounting Book)共同作者
AMAZON讀者熱烈好評
◎對於投資人與旁觀者、學者與非學者、以及任何想要了解貨幣重塑的人,本書都是必讀之作。其直白的風格與架構,使其通俗易懂且易於轉化。
◎真是一本完善到令人驚奇的作品。本書對於經濟學初學者而言非常好懂,也充滿了精采的研究與用例。為什麼在我讀金融本科時,沒有這樣的教科書呢?有的話我肯定會一頭栽進金融運作方式的研究。
◎非常好讀、精練的經濟評論。確實改變了我對美元走向及其對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帶來之負面影響的看法。
導言
2022年9月,黎巴嫩湧現一股老百姓搶銀行的熱潮。
這些事件之所以比一般銀行劫案更值得報導,是因為這些人搶銀行,大都是為了拿回他們自己的錢。由於黎巴嫩發生金融危機,各銀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讓人們調度自己的現金存款。
其中一個登上新聞版面的「銀行劫匪」,是一位擔任室內設計師的年輕女性。她持槍(後來證實是一把造型逼真的假槍)打劫貝魯特(Beirut)一家銀行,把她家人們的存款盡數領出,好讓罹癌的姊妹接受治療;此前這些存款一直被銀行凍結而無法動用。這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例,但在這段期間,還有好幾樁為求拿回自家存款的銀行劫案,有些人甚至用上了真槍實彈。
這些發生在黎巴嫩的事件,有特定的國家與時機背景,卻也是全球故事的一環。
有著2億人口的奈及利亞,過去十年的年化通貨膨脹率達13%。他們的央行在2021年推出一種數位貨幣,叫電子奈拉幣(eNaira),但到目前為止,用的人少之又少。在此同時,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和美元穩定幣)雖然被奈國國家銀行體系拒之門外,在國內的採用程度卻高得多,不可同日而語。奈及利亞政府之後推出一套政策,意欲減少使用實體現金、推動人民轉向數位支付,卻最終助長了一段政治動盪、暴亂橫行的時期。
2016年秋天,埃及忽然將埃及鎊兌美元的價值大砍一半,讓近1億人的多年積蓄憑空消失。該國在2022與2023年時,再度多次讓埃及鎊重貶,導致兌美元匯率再次砍半。就我所知,為了能在這沒完沒了的困局裡求點保障,埃及人會去黑市買進並持有實體美元。為此,他們得支付高昂的手續費,且手中的美元紙幣也沒辦法讓他們賺到利息。只要貨幣一貶值,馬上就讓薪資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國內員工感受到壓力,讓他們想盡辦法去協商調高薪資,以彌補損失的購買力。
同為二十國(G20)成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兩國人口數合計超過1.3億人,近年來一直在對抗失控的通膨。土耳其2022年的通膨年增率達85%,阿根廷2023年的通膨更超過100%。
1990年代的巴西是全球人口數排名第五的國家,當時也經歷了極為嚴重的惡性通膨。一般人想到惡性通膨,心裡浮現的通常是1920年代的德國,或是現代某些失敗國家(failed state)。但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曾在某個時間點經歷過這種事的國家多到驚人。自1980年代(或稍晚)以來,巴西、阿根廷、南斯拉夫、辛巴威、委內瑞拉、波蘭、哈薩克、祕魯、白俄羅斯、保加利亞、烏克蘭、黎巴嫩以及另外好幾個國家,都歷經了惡性通膨。其他如以色列、墨西哥、越南、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和土耳其等,在這段期間的通膨也都來到三位數(近乎惡性通膨)。
從2016年到2021年,歐洲各地以及日本許多富裕國家的主權債市場的名目利率,都出現接近零值、甚至來到負值的情況。高峰期間,負利率債券的總規模達到18億美元,你得付錢,才有榮幸借錢給政府和大企業,而不是借錢給他們然後等著收利息。金融體系的誘因就此翻轉。接下來幾年,一波全球通膨潮,嚴重削弱了這些債券持有人的購買力。
在整個2010年代,美國聯準會多位資深成員不厭其煩指出,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低於平均目標值的時間太久了,他們希望拉高通膨。2021年初國會舉辦聽證會,當時美國的整體通膨率(headline inflation)為1.7%,國會議員對聯準會主席提問,講起由於近期採行的財政刺激措施導致廣義貨幣供給年增率達25%(這是1940年以來的最高峰)的問題,以及對於通膨或美元的價值是否有任何潛在意義。主席駁斥了這些疑慮,說廣義貨幣數量大增沒有什麼重大經濟意義,我們可能要「砍掉重練」,不要再認為貨幣總數會對經濟造成什麼重大衝擊。
但到了2021年,物價通膨開始大漲,聯準會主席一開始不以為意,說這只是暫時的,聯準會仍持續透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來擴大貨幣基數(base money)供給。但接著,等到了2022年,通貨膨脹率來到四十年高點,聯準會主席與其他主管慌了,急著將貨幣政策轉向,改口說物價通膨是當前要因應的最大問題。他們試著以大動作升息來平抑通膨(並在隔年以創紀錄的速度減少貨幣基數),最後導致各銀行的政府公債以及其他低風險的資產,蒙受超過上兆美元的未實現虧損。聯準會火速把銀行系統的存款吸走,觸發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幾場銀行倒閉事件。到了2023年,由於快速升息,全美銀行的資本率(capital ratio)受到重創。就連聯準會本身都因為高利率而出現營業損失,因為他們要支付的債務利息,比資產賺得的利息高多了,現代史上還是第一次有這種事。聯準會的這些決策,是由僅僅十二人組成的小組、靠著人力所做的主觀決策,影響了3.3億美國人民,以及幾十億外國人的財務狀況。
全世界有接近160種貨幣,每一種在自家的管轄區內都享有在地壟斷權;而在自家管轄區外,多數貨幣都很少或幾乎不會被其他地區接受。從這方面來說,全球金融秩序實際上是一套以物易物系統。有一小群貨幣相當優質,他國銀行會持有以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以外的國家也會接受到一定程度。然而,這些貨幣的價值逐漸流失,多年來,利率根本追不上通膨。至於其他貨幣,大多數常會面臨嚴重貶值,長期出現兩位數的通膨,偶爾還有惡性通膨,且他國很少會接受或根本拒之於門外。如果自家貨幣屬於第二群,人民通常會想辦法去弄到美元這類外國貨幣,以保護自己的儲蓄,通常也不太信任替自己保管存款的當地銀行。
即便在貨幣最穩定的轄區,要存錢都是一大挑戰,萬一你剛好生在「錯」的地區,那更是一場恐怖的硬仗。
我們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我們的貨幣為什麼不能比現狀更好一點?
在現代史上,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全球金融系統一直都是崩壞的,近幾十年來,就連已開發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全球金融系統的基底已不再穩固,有一部分理由,是其核心技術已經過時。
我認為,整個美國、歐洲以及幾個開發中國家,自2008年以來竄起民粹主義,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此而起。不管在政治傾向上屬於左派還是右派,人們都可以感受到不對勁,有些東西「被動了手腳」,但又無法具體講出來到底是什麼。在這個難題中,有一大塊是我們所知的金融系統,已經無法再發揮作用。
我們看到,過去幾十年來,由於經濟失衡不斷累積、地緣政治重新調整以及新技術問世,全球金融秩序逐漸分崩離析。發生這種事情時,我們會局部或全面改造舊有秩序,重新打造新秩序;本書中就會講到這類事件的範例。多數跡象指出,我們自1970年以來建立的金融秩序,已經走到了末期,正在啟動重構與重整的過程。
這是一本透過技術發展來講貨幣的書,涵蓋內容包括了貨幣過去的演進,以及為何我們用了很久的貨幣技術和制度,到了現在會讓人失望;也會提出某些可能的解決方案,來因應我們目前面對的貨幣問題。本書寫得很白話,設計上會分成幾個單元,因此,讀者可以把重點放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第1部要為讀者詳細說明古代的帳本(ledger)與商品貨幣(commodity money),分析為什麼貨幣會自然而然出現,以及為何有些貨幣會比其他的好用。這可以幫我們理解貨幣應具備哪些理想特質,以及為何無論其他社經條件如何變化,這些理想特質在整個歷史上都一再出現。這一部也探討了社會信用與商品貨幣之間的關係,為兩種通常意見相左的經濟思想學派搭起和解的橋梁。
第2部重點放在古代的原始銀行服務,以及全方位服務型銀行的興起,要檢驗各種加速貨幣交易、並將貨幣交易與速度較慢的實物貨幣結算抽開來的技術發展;將兩者分離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一些缺失。這一部最後要討論的是,待通訊時代一展開,交易與結算的速度差距是如何愈拉愈大,使得銀行與央行成為可在全世界快速傳輸貨幣的主要實體機構,從而獲得極大的權力。
第3部描述自二十世紀初建構的全球金融體系,也包括打造出體系背後的地緣政治,以及系統長期下來的變化。本章涵蓋的時間範圍,從約在一次大戰期間的金本位制失效開始,接著談194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的布列敦森林系統(Bretton Woods system),然後再講到1970年代到現代的接替系統:歐洲美元/石油美元(Eurodollar/Petrodollar)系統。最後,這一部要說明當前系統中某些擾人的面向,是如何導致這近幾十年的全球結構性失衡。
第4部分析現代金融體系中創造貨幣的細節,以及債務為何本質上長期必會導致系統動盪。之後,這一部會檢視當貨幣單位的價值持續下跌,存款人改買其他非貨幣性資產以保有購買力,這會引發哪些失衡以及哪些造成其他問題的動機。這裡也會講到民意代表如何從靈活的公共帳本中得到不用徵稅就敢開戰的權力,如何透過貶抑其他人存款的價值來進行選擇性的紓困,以及如何大致上以不透明的方式來替支出融資。
第5部要看二十一世紀的數位貨幣發明,包括比特幣、穩定幣、智慧型合約和央行數位貨幣。這是本書臆測性成分最高的一部,因為此處要講的重點是現在和未來,而不是過去。這一部會講到一些目前已經可用的新科技,也會特別檢視這些科技帶來的取捨與風險,以及它們可以提供的機會。
第6部探索錢和溝通的道德層面;錢和溝通正好是商業的兩大要素。這一部會從整體面來討論現代銀行系統與網路基礎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密碼學,拿開放式與封閉式金融網絡做比較,也會講到金融科技和人權的交會點。
從核心來說,錢就是帳本。商品貨幣自然而然是一部帳本,銀行貨幣因為國家政體的規定而成為帳本,開放原始碼貨幣則因為使用者而成為了帳本。本書做了探索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科技的演進,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環繞金錢的主流權力架構與誘因。
我的背景結合了工程與金融,我使用系統工程法分析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面向。系統工程法是一門跨學科領域,聚焦在設計、整合、操作與維護複雜系統,涵蓋完整生命週期。全球金融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工程系統,我也用這樣的角度來切入,而我發現,這樣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新結論,有時還可挑戰一下傳統經濟思維。
我寫本書的目的,是想幫助人們更理解貨幣如何運作,以及全球金融系統為何無法如同過去一樣發揮功能。這本書不只是要講為何金融系統今年或這十年來成效不彰,而是用一套更深入的分析,去講解何謂貨幣、我們是如何造成今天這種局面,以及目前有哪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並不能針對所有問題給出答案,也講不出金融世界在未來幾十年會是什麼模樣,但在這本書裡我會盡力分享我所做的研究,讓讀者或許也有能力替自己找到更多解答。政治會對局勢造成局部性、暫時性的影響,科技則會造成全面性、永久性的影響,正因如此,我才會主要從技術的觀點切入來分析貨幣。
這不是一本講黃金的書,不是講銀行系統的書,不是講比特幣的書,也不是講政治的書,這是一本探索貨幣技術的書,爬梳過去、現在與未來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的貨幣形式,觸及這所有主題和其他相關面向,讓我們或能更清楚知道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未來又有哪些路可走。